catfish是鲶鱼,又名胡子鱼,塘鲺。英文释义为:
a fish with a flat head and long hairs around its mouth that lives in rivers or lakes
因为鲶鱼也长有胡须,就像小猫一样。是不是很形象呢,鱼如其名!

Catfish的本义是“鲶鱼”,但它还有一个引申出来的非正式用法。
剑桥词典的解释是:
someone who pretends on social media to be someone different, in order to trick or attract other people(在社交媒体上伪装身份来欺骗或吸引他人的人)。
看来,catfish就是“网络骗子”,尤其是“网络交友骗子”。
例如:
If a random, attractive person starts talking to you online, you are very likely being catfished.
如果不知从哪儿冒出一个魅力四射的人在网上跟你搭讪,那你八成是被骗子盯上了。
Catfish的引申义据说起源于2010年的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Catfish(《鲶鱼》)

片中的一位角色这样描述鲶鱼和具有鲶鱼特性的人,她在有家室的情况下假扮青春美少女,成功骗人展开网恋。
影片上映后引起不小轰动,后来还追拍了相同题材的真人秀,也叫Catfish。该剧已经拍了七季,超过120集,火就一个字!



说起catfish,
就不得不提catfish effect(鲶鱼效应)
什么是鲶鱼效应呢?
挪威人非常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沙丁鱼这种动物懒得很,不喜运动,很多沙丁鱼在从海上返航的路上就死掉了。但在众多渔民当中,有一位渔民捕捞的沙丁鱼总是活得,他也能因此卖到更好的价钱。这位渔民一直严守着自己的独门秘籍,直到他死后,这个秘密才被公开——他的鱼槽里多了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会不停的游动,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会刺激沙丁鱼,沙丁鱼也会保持紧张,游动个不停,所以便能活到岸上。这就是“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是管理学的一种的运行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