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舜帝是中华民族五帝之一,道德文明的鼻祖。司马迁《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几千年来,舜葬地宁远九疑山流传说许多有关舜帝的传说故事,现分集转发,以飨读者。
公公石和婆婆石
欧阳文
站在鲁观洞的大桥上,向南眺望。可以看见对面的两个山头上,分别耸立着一个石峰,这就是九疑山有名的景点之公公石与婆婆石。你要是仔细一点看,就可发现东边那个石峰,酷象一个龙钟老汉,眉毛胡子都活灵活现哩!这就是公公石。西边那个婆婆石就更好看了。你看那婆婆头上挽了个发,背上背着个背篓,左手还牵着个小孩,眼巴巴地望着对门山上的公公石,象是呼喊,又象是哭泣。公公石和婆婆石的山脚下,有三条小河。从公公石山下流出的叫父江;从婆婆石山脚下流出的,一条叫母江,一条叫子江。三条河流过九疑洞到了北门坳便会合在一起,才是九疑河。
关于这两座石峰和三条河流的来历,本地广泛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它表示了九疑山人民对舜帝的崇敬和怀念。
传说,舜帝南巡来到九疑山。在野猪冲杀了猪婆精;血鳞坳剥下了孽龙的鳞甲;逼江口劈断了黑鳞的头胪。为九疑山百姓治理了河道,清除了毒瘴,建立了家园。后来,舜帝因为在战杀黑鳞的时候,中了黑蟒喷出的毒气,死在三分石下。九疑山的百姓感舜帝的恩德,家家都摆上供品,烧钱化纸,为他招魂。年年为此,相传不息。
过了一些年代以后,大家觉得这样各家各户分散祭奠,不如大家一起到舜陵面前祭奠好一些。于是确定每年二月八月当舜帝的生辰和忌日时在舜陵前集体祭奠,并称之为春秋二祭又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代,九疑山百姓经过繁衍生息,每年参加舜帝春秋二祭的人越来越多。舜陵面前的草坪,站都站不到了。于是,大家又商议确定每年祭舜,各村轮流派代表参加。
这一年八月秋祭,聚龙门村轮到盘老汉一家参加祭舜。盘老汉一家三口一老婆和一个孩子,高兴得了不得。七月里他们就开始准备祭品和衣服了。到了祭会的头天晚上,两公婆商量、聚龙门到舜陵有四五里路远,明天要起早一点,好早点赶到舜陵。于是一家人忙到半夜,把一切准备停当才睡觉。
第二天,五更鸡叫的时候,老汉就起来了,他烧好水,洗了脸,就去解手。这时婆婆也醒来了,一看床上,老汉已起床了,急忙叫起孩子。起来一看,不见了老汉的影子,以为老汉先走了,口里骂道:这老东西走了也不喊一声。于是她草草地梳洗了一下,背起背篓,牵着孩子,就去追赶老汉。再说老汉。解手回来,不见了婆婆和儿子,知道他们走了,也就急忙上路去追赶他们。走到天亮了,老汉还没有赶上婆婆,他心里默道:先前黑灯瞎火,莫非走错了路?于是他仔细地察看路上的脚印,只见路上的路印是朝他来的方向走的。老汉一拍脑袋说:“果然走叉了。”于是他急忙掉转身来向来的方向追去。
其实,老汉并没和婆婆走叉路。是因为婆婆当时走得急,把鞋子穿倒了,(从前瑶族妇女穿的是船形鞋,鞋面两头一个样,只是鞋底有前后的区别。编者注)因此路上留下相反的脚印。这一下倒好了,两个人,一个往东走,一个往西行,越离越远了。
他们走啊走啊!一直走到日头出山蛮高了,也没有会到一起。两个人都感到奇怪,便决定爬上山顶去看看。于是他们又爬呀爬,爬到山顶时,日头快要落岭了。老汉在东边喊,婆婆牵着孩子在西边寻。忽然两人都看见了对方,他们面对面地站着,只是隔了个大山冲。他们想起祭会大概已经散了,一家人白白地辛苦了一场,也没能赶上参加祭会,心中十分难过,于是三人一齐大哭起来。他们哭啊哭,哭得天都黑了,他们都变成了石头。他们的眼泪流下山去,就变成了父江、母江和子江三条河流。
后来,玉皇大帝知道了,念在他们的虔诚,便让三条河在北门坳汇合在一起。说是他们在生不能再团聚在一起,他们的泪水变成了河流也要让他们团聚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