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大卫·爱登堡博士举办了一场推广两栖动物保护的活动;“气候变化中的两栖动物”旨在提高人们对青蛙、蟾蜍、蝾螈和盲肠动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两栖动物项目筹集资金。

2004 年完成的全球两栖动物评估(GAA)发现,在世界上大约6200种两栖动物中,近一半正在减少,近三分之一的物种被列为濒临灭绝的物种。这使得两栖类成为最受威胁的脊椎动物类。

实际上,情况可能比评估报告结果显示的要糟糕得多,因为23%的物种甚至不足以进行评估,因此被归类为“数据不足”。许多这些神秘的物种可能在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的衰落的情况下悄悄地走向灭绝。
此外,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两栖动物灭绝的速度正在增加,在被归类为灭绝或可能灭绝的165种两栖动物中,自1980年以来已经消失了113种。气候变化和传染病都已被确定为对两栖动物的重大威胁。

“两栖动物是许多环境的命脉,在生态系统的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短短几十年内,世界可能失去所有这些物种的一半,这既非同寻常又令人恐惧,” 大卫·爱登堡博士评论道。“我很高兴与伦敦动物学会合作促进两栖动物保护,希望在未来几年我们不会听到这些神奇生物垂死的呱呱叫声。”
在晚上的活动中,伦敦动物学会的科学家乔纳森·贝利博士(保护项目主任)和特伦顿·加纳博士(伦敦动物学会研究员)展示了气候变化已经对两栖动物物种造成有害影响的证据。令人担忧的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会加剧其它威胁的影响,如疾病、栖息地破坏和入侵物种。
加纳博士说:“已发表的预测表明,气候变化会改变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因此我们预计大量两栖动物物种将面临栖息地丧失并最终灭绝”,加纳博士警告说,到2050年这可能导致更多的两栖动物丧失,其中欧洲两栖动物的数量将超过一半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两栖动物协调员海伦·梅雷迪思接着向观众展示,如果我们现在采取行动,就有希望阻止并扭转这种迷人而壮观的动物群体的衰落,从而把它们从日益增长的绝望中拉出来。海伦介绍了世界自然保护联正在实施的一些项目,这些项目针对的是最不寻常、最受威胁的两栖动物,包括中国大鲵(娃娃鱼)、紫蛙和萨加拉小鲵。

娃娃鱼: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于中国内蒙古,距今约1.65亿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之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的国宝之一。新华社华盛顿2018年5月21日电: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俗称“娃娃鱼”的濒危物种中国大鲵并非一个种,可能存在5-8个种。

紫蛙:名西高止山鼻蛙自然界中堪称活化石的动物,迄今发现的紫蛙,是在2003年在西印度被发现。专家认为,紫蛙之所以迟迟没被人发现,是因为它们生活于地下,只会在雨季的时候现身两周,其它时间一直过着隐身的生活
海伦说:“如果我们要防止进一步的物种丧失,并有效地保护野外不寻常、受威胁和被忽视的两栖动物物种,就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我们需要减少碳排放,但也需要解决其它紧迫因素,包括栖息地破坏和疾病传播。”